广州和上海,老城为啥不一样?
本世纪初,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在一次会议上,讲上海有两个“一百万”:一百万职工的下岗,还有一百万居民的动迁。
在讲到一百万居民的动迁时,徐匡迪说,上海都市风貌日新月异、城市交通便捷顺畅,这些巨变的背后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全力支持。
连年来上海有百万居民为大家、舍小家,他们怀着“为上海的明天让路”的襟怀,从市中心“黄金”地段动迁到周边地区,“让位”于路、桥、轨道交通和城市绿地……
(澎湃新闻)
据不完全统计,1991—2000年,上海全市共拆除各类旧房屋2800万平方米,动迁居民约64万户。刚开始的时候,上海也没有想到动迁的量会有那么大,到了1997、1998年动迁的居民数就达到一百万了。可以说,在不知不觉中创下了“百万居民大动迁”的奇迹。
正是百万上海人的倾力支持,才成就了今天上海的现代化都市风貌。在坊间,曾经还有这样一句戏言:“内环讲英语、中环讲普通话、外环才讲上海话”,这句话既彰显了上海出色的国际化水平,也反映了老上海人“为大家舍小家”的觉悟。
01
像上海老城这种大规模的动迁,是广州未曾有过的。
必须承认,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不同,广州没有条件在老城大拆大建,只能把目光一致对外,到外围寻找发展空间,于是“东进南拓”成为这座城市妇孺皆知的口号。
在此意义上,广州的城市格局没有北京上海那种环线概念,取而代之的是东西概念:以广州大道为界限,一个西广州,一个东广州,西边讲粤语,东边讲普通话,可谓泾渭分明。
著名规划学者袁奇峰讲过一句话,大致意思是,广东城市的旧改,普遍存在一种“遇到红灯绕道走”的现象,是一种低成本城市化的策略。
什么是“红灯”?就是旧村、旧厂、旧城、批发市场这些难以改造的“硬骨头”。比如“城中村”,在城市化的初期,广东城市的策略是放弃、绕道走,而北京、上海的选择是重视“城边村”改造,不让集体土地进城,不许村庄成为改造成本奇高的“城中村”。
然而,被保留下来的老城,并没有很好地保持活力,随着产业和年轻人的逐渐流失,广州老城持续衰落,成为老龄化甚至脏乱差的代名词。
根据《2018年广州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和老年人口数据手册》,广州的三大老城区:越秀区、海珠区和荔湾区,户籍老年人口数分别达到29.93万人、26.42万人和20.69万人,占当地户籍人口数超过20%。这意味着,广州市上述3个区进入户籍人口中度老龄化社会。
毫无疑问,广州老城真的“老”了,它到底是应该接受被抛弃的命运,还是探索盘活之道?最近两年,位于荔湾区百年老街恩宁路的永庆坊,正在给出它的答案。
02
作为最有“广味”的老街,永庆坊已成为最新的网红打卡点。而永庆坊二期示范段、骑楼段近期也已对外开放。更新的消息是,预计到2021年,占地面积为一期十倍的二期将全部完成。
恩宁路始于1931年,是广州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,是广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。然而时代变迁,这里也逃不过“迟暮”的命运。
永庆坊俯瞰图
作为广州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,永庆坊为广州老城区微改造焕新提供了样本。改造前,它是老旧破败的居民小区,危房一片,“以前走在永庆坊,街区人口老龄化严重,巷子里飘出来的都是中药味。”
改造后,它成了集文、商、旅、居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,同时仍保留了老广州建筑的风格和特色,骑楼古巷之间,文化体验、众创办公、精品商业尽情绽放,成为网红打卡点、旧城微改造的新样本。
03
改造从零开始。
旧城改造不是新鲜事,推倒重建也不难,但如何既破又立,在保留老街本真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生命,对于永庆坊来说,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对于永庆坊这个老牌IP,其实早在2006年就有改造提案,但在政府、开发商和居民之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平衡、可行的方案,一晃十年就过去了。直到荔湾区政府携手广州万科,采用“政府主导,企业承办,居民参与”的模式,这才让永庆坊的微改造有了落地之根。
具体来说,项目由万科负责改造、建设和运营,引入众创办公、文化体验、精品商业,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,从而实现政府、民众和企业三方共赢。
没有先例可循,一切从零开始。项目遵循“修旧如旧、新旧共融”的原则,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轮廓不变,对建筑立面进行更新、保护和整饰,强化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,保留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。房屋内部则引入现代建筑元素、钢筋结构、玻璃墙面,将“旧”与“新”完美融合。
改造后的永庆坊(实景图)
对于片区内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文物单位,修葺是重中之重。改造后的李小龙祖居,将老西关大屋的建筑风格完美地保留了下来;位于24-28号的民国大宅,其富有民国特色的红砖也得到了修整。
最后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,一个修旧如旧的永庆坊。在保留岭南建筑特色风貌的前提下,永庆坊引入了众创办公、文化体验、特色商业。2016年10月,永庆坊正式开放,赢得了广泛好评,被誉为“广州最美老街”、旧城活化的全新样本。
改造后的永庆坊(实景图)
04
纵观国内比较成功的旧改案例,如成都的宽窄巷子、上海新天地等,均赢得了相当的认可度和知名度,后被多个旧改项目争相效仿 。但有一点略遗憾的是,在改造中,它们的原居民全部迁出,原有的老街生活不复存在。
或许是吸取了其他城市的经验和教训,永庆坊走了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。在改造中,没有将原居民“赶走”,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让他们参与其中。对于如何改造,居民有说话的权利。
有人才有城,有人气才有“街味”,这些原居民不仅可以留在永庆坊,更可贵的是他们成为了新生永庆坊的一部分。正是这些老街坊,让这条老街保留了活色生香的“广味”,避免成为一个抽去灵魂、泛泛的商旅之地。
改造后的永庆坊(效果图)
有了原居民的真实生活展现,市民、游客在这里欣赏老西关建筑、听粤曲、感受李小龙的中国功夫,都显得生动而和谐。另一方面,由于众创办公、创业产业的引入,这里随处可见年轻创客、科技白领、国际游客,现代感满满,与朝气蓬勃的广州毫不违和。
05
永庆坊的微改造不仅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广泛好评,也受到了政府层面的认可。荔湾区政府将永庆坊的成功改造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,并明确要以永庆片区微改造为试点,整体保留历史建筑与特色景观,植入新型创业模式,加快推进旧城新业态发展。
有城市规划专家认为,永庆坊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推广。在永庆坊的微改造中,“政府主导,企业承办,居民参与”的模式解决了市场资金进入的问题,同时政府没有失权、没有失地、没有失益,在全国有非常大的推广价值,也可能是未来城市更新采取的主要运作方式。
有人说,永庆坊项目的成功,离不开广州万科的参与。对于广州万科来说,这个项目是其探索旧城改造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。摸着石头过河,万科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。
改造后的永庆坊(效果图)
例如,万科对永庆坊现存文物保护建筑进行结构加固,沿袭传统工艺,修复屋瓦面、砖墙、灰雕、彩塑等传统元素,从而再现了建筑的传统风貌。再如,在保存原有空间肌理的前提下,对部分建筑适当拆除和原址重建恢复,获得入口空间和较好的步行通道。同时,项目引入特色产业办公和精品商业业态,让老街区焕发新生机......
更深层次的旧改经验,源自广州万科对城市旧改的理解,源自其珍视城市文化、保存历史记忆的社会责任感。在此基础上,万科将“好产品好服务”的理念延续到了永庆坊旧改,成为广州践行“老城市、新活力”的代表作。
06
历经近20年的东进南拓,广州的都市边界已经拓展到50公里,继续扩张的空间越来越小,现阶段把注意力收缩到老城,大力推动“老城市、新活力”,可谓正当其时。
不过,广州已经错过了上世纪90年代那种大拆大建的历史契机,让老城居民大规模动迁不太现实,也没有必要。在此意义上,选择“修旧如旧、新旧共融”的旧改模式,既是现实要求,也不失为一种广州特色。
毕竟,广州从来都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强势城市,而是一个参差百态的市民之城,它的城市气质正如粤式老火靓汤一样,土的洋的、古的今的、美的丑的,全部一锅炖。
期待永庆坊这样的新型城市空间越来越多,让广州这座老城焕发出更多的新活力。
近期好文: